周易朱熹白话文


  • 请教《周易》:蓍草法的断动卦的方法应该用南怀瑾的断法还是朱熹的断法?为什么?

      周易断卦的方法很多?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常言道?善易者?不卜?说的是灵机一现一瞬间的灵感、古8982老的方法是好的?不管谁的断法。在今天这个高科技发展迅猛的今天,传统的4970哲学思想也要去验证!去补充。去发扬光大 易云!易之为书也 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 宋朝朱熹对周易的注解和看法正确吗?

      是的?易学经过“王弼扫象”后 象学枯萎,而朱熹等宋儒所研究的宋易也不是以易学的本源——象为主的!可见定会有所偏差?当然?对于易学!我认为1808大家都有发言权!且朱熹也为一代大宗师!也许朱老夫子也许只是发表一己心得罢了,也未曾说“我的才是正确的”也未可知啊。!周易朱熹白话文

  • 朱熹 周易本义 有一句不太懂 “无适而利”

      以阴弱之才,而生居极高之位、是昏昧不止之象?占问9041者遇到此爻 不要贪图外面的名利?则自然可以获利!只能将对追求身外名利的心思?用在永远长存的正道上?   大意如此、

  • 《朱子全书》和《朱熹集》相比较,谁更好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博学多识!著述丰富,对中国思想文化有极大的影响,他的著作历代虽有编集,但并不完备、且未经校勘整理。有鉴于此、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费时十年,整理编集了《朱子全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与安徽教育出版社共同出版 《朱子全书》共27册!收入了《周易本义》、《易学启蒙》、《诗集传》,《仪礼经传通解》?《四书章句集注》 《四书或问》、《论孟精义》,《家礼》!《资治通鉴纲目》 《八朝名臣言行录》。《伊雒5364渊源录》,《绍熙州县释奠仪图》,《太极图说解》、《通书注》,《西铭解》?《近思录》?《延平答问》、《童蒙须知》,《小学》 5803《阴符经注》!《周易参同契考异》 《朱子语类》 《楚辞集注》,《昌黎先生集考异》!《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等著作!不仅囊括了朱熹的全部著述文字,而且将今人8636对已失传的朱熹文字的拷订辑录亦编集成册、并附有历代文献家对各种版本朱熹著作的著录?序跋?考订 等等,是目前为此最完备的《全书》,共约1436万字?(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与安徽教育出版社)     《朱熹集》,本书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共三章,介绍朱熹生平、思想、学说?第二部分为选读文章 有《戊申封事》 ? 《奏救荒事宜状》 《劝农文9529》等文?并附有提示、段评。(王瑞明?张全明著!出版社:巴蜀书社)     朱熹简介   朱熹(1130-1200)中国南宋思想家,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仕高宗 孝宗?光宗!宁宗四朝 庆元六年卒,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 谁有《孙子兵法》中的计策还有故事来源,要翻译的白话文,急.....

      三十六计   第一套 胜战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第二计 围魏救赵 第三计 借刀杀人   第四计 以逸待劳 第五计 趁火打劫 第六计 声东击西   第二套 敌战计   第七计 无中生有 第八计 暗渡陈仓 第九计 隔岸观火   第十计 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第三套 攻战计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第四套 混战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 假途伐虢(guό)   第五套 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颠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第六套 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计   第一套 胜战计   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之计谋、君御臣。大国御小国之术也?亢龙有悔   第一计 瞒天过海   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让天知道就过了大海,形容极大的欺骗和谎言,什么样的欺骗手段都使得出来   【原典】   备周则意怠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②?太阳。太阴③!   【注释】   ①备周则意怠:防备十分周密 往往容易让人斗志松懈 削弱战力,   ②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阴阳是我国古代传统哲学和文化思想的基点,其思想笼罩着大千宇宙?细末尘埃,并影响到意识形态的一切领域?阴阳学说是把宇宙万物作为对立的统一体来看待?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思想!阴!阳二字早在甲骨文,金文中出现过,但作为阴气?7913阳气的阴阳学说。最早是由道家始祖楚国人老子所倡导?并非《易经》提出 此计中所讲的阴指机密!隐蔽 阳!指公开。暴露?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在兵法上是说秘计往往隐藏于公开的事物里 而不在公开事物的对立面上?   ③太阳 太阴:太,极!极大,此句指非常公开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计谋   【释义】    防备得周全时,更容易麻9914痹大意 习5678以为常的事,也常会失去警戒!秘密常潜藏在公开的事物里?并非存在于公开暴露的事物之外,公开暴露的事物发展到极端 就形成了最隐秘的潜藏状态。   【浅解】   所谓瞒天过海。就是故意一而再、再而三地用伪装的手段迷惑!欺骗对方,使对方放松戒备,然后突然行动!从而达到取胜的目的?   【按语】   阴谋作为。不能于背时秘处行之,夜半行窃,僻巷杀人 愚俗之行,非谋士之所为也,如:开皇九年?大举伐陈?先是弼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大列旗帜,营幕蔽野。陈人以为大兵至、悉发国中士马?既而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及若弼以大军济江?陈0147人弗之觉也,因袭南徐州、拔之。   【解析】   3495“瞒天过海”之谋略决不可以与“欺上瞒下”、“掩耳盗铃”或者诸如夜中行窃!拖人衣裘 僻处谋命之类等同 也决不是谋略之士所应当做的事情,虽然?这两种在某种程度上都含有欺骗性在内 但其动机?性质,目的是不相同的,自是不可以混为一谈。这一计的兵法运用!常常是着眼于人们在观察处理世事中、由于对某些事情的习见不疑而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疏漏和松懈,故能乘虚而示假隐真!掩盖某种军事行动,把握时机?出奇制胜!   【探源】    见《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御驾亲征,领三十万大军以宁东土?一日?浩荡大军东进来到大海边上、帝见眼前只是白浪排空!海茫无穷 即向众总管问及 过海之计 四下面面相觑,忽传一个近7012居海上的豪民请求见驾 并称三十万过海军粮此家业已独备?帝大喜?便率百官随这豪 民来到海边!只见万户皆用一彩幕遮围!十分严密?豪民老人东向倒步引帝入室、室内更是绣幔彩锦。茵褥铺地!百官进酒, 宴饮甚乐。不久!风声四起。波响如雷?杯盏倾侧,人身摇动!良久不止,太宗警惊,忙令近臣揭开彩幕察看,不看则已。一 看愕然。满目皆一片清清海水横无际涯!哪里是什么在豪民家作客?大军竟然已航行在大海之上了、原来这豪民是新招壮士 薛仁贵扮成,这“瞒天过海”计策就是他策划的, “瞒天过海”用在兵法上、实属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 用来作战役伪装!以期达到出其不意的战斗成果!   【故事】   公元589年?隋朝将大举攻打陈国!这陈国乃是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建国,定国号为陈。建都城于建康!也就是今3473天的南京!战前,隋朝将领贺若弼因奉命统领江防,经常组织沿江守备部队调防,每次调防都命令部队于历阳(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和县一带地方)集中?还特令三军集中时?必须大列旗帜?遍支警帐?张扬声势 以迷惑陈国。果真陈国难辨虚实。起初以为大军将至、尽发国中士卒兵马。准备迎敌面战 可是不久!又发现是隋军守备人马调防 并非出击?陈便撤回集结的迎战部队!如此五次三番,隋军调防频繁、蛛丝马迹一点不露?陈国竟然也司空见惯、戒备松懈,直到隋将贺若弼大军渡江而来!陈国居然未有觉察,隋军如同天兵压顶?令陈兵猝不及防、遂一举拔取陈国的南徐州(今天5899的江苏省镇江市一带),   第二计 围魏救赵   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原典】   共敌不如分敌①!敌阳不如敌阴②!   【注释】   ①共敌不如分敌:共?集中的,分!分散,使分散。句意:攻打集中的敌人!不如设法分散它而后再打,    ②敌阳不如敌阴:敌!动词 攻打?句意为 先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后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   【释义】   进攻兵力集中。实力2658强大的敌军 不如使强大的敌军分散减弱了再攻击、攻击敌军的强盛部位 不如攻击敌军的薄弱部份来得有效,   【浅解】   所谓围魏救赵!是指当敌人实力强大时,要避免和强敌正面决战、应该采取迂回战术、迫使敌人分9886散兵力、然后抓住敌人的薄弱环节发动攻击,致敌于死地、   【按语】   治兵如治水4840:锐者避其锋?如导疏,弱者塞其虚?如筑堰,故当齐救赵 时,孙宾谓田忌曰:“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解析】   对敌作战、8622好比治水:敌人势头强大, 就要躲过冲击?如用疏导之法分流 对弱小的敌人!就抓住时机消灭它!就象筑堤围堰!不让水流走?所以当齐救赵时!孙子对田忌说:“想理顺乱丝和结绳。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开?8671不能握紧拳头去捶打?排解搏斗纠纷 只能动口劝说?不能动手参加!对敌人?应避实就虚。攻其要害?使敌8531方受到挫折,受到牵制!围困可以自解。”   【故事】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迫使卫国7370屈服于它 卫国原来是入朝魏国的。现在改向亲附赵国,魏惠王不由十分恼火 于是决定派庞涓讨伐赵国。不到一年时间。庞8506涓便攻到了赵国的国都邯郸。邯郸危在旦夕!赵国国君赵成侯一面竭力固守?一面派人火速奔往齐国求救(此时?赵国与齐1941国结盟),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以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孙膑出计!要军中最不会打仗的齐城!高唐佯攻魏国的军事要地——襄陵 以麻痹魏军、而大军却绕道2869直插大梁?庞涓得到魏惠王的命令只得火速返国救援,魏军为疲惫之师、怎能打过齐国以逸待劳的精锐之师 所以大败、   第三计 借刀杀人   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原典】   敌已明,友未定①?引友杀敌?不自出力?9515以《损》②推演   【注释】   ①友未定:“友”指军事上的盟者,也即除敌,我两方之外的第三者中 可以一时结盟而借力的人!集团或国家,友未定!就是说盟友对主战的双方?尚持徘徊,观望的态度。其主意不明不定的情况?   ②《损》:出自《易经•损》卦:“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 ”孚,信用。元?大。贞,正!意即,取抑省之道4204去行事,只要有诚心?就会有大的吉利,没有错失 合于正道、这样行事就可一切如意?又有《象》损卦:“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意指“损”与“益”的转化关系?借用盟友的力量去打击敌人!势必要使盟友受到损失!但盟友的损失正可以换得自己的利益!   【释义】   敌人的情况已经明了,友方的态度尚未确定。利用友方的力量去消灭敌人 自己不需要付出什么力量!这是从《损》卦推演出的计策   【浅解】   所谓借刀杀人?是指在对付敌人的时候?自己不动手?而利用第三者的力量去攻击敌人。用以保存自己的实力 再进一步,则巧妙地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使其自相残杀!以达到致敌于死地的目的、   【按语】   敌象已露 而另一势力更张?将有所为!便应借此力以毁敌人!如:郑桓公将欲袭郐?先向郐之豪杰!良臣。辨智、果敢之士?尽书姓名?择郐之良田赂之,为官8708爵之名而书之、因为设坛场郭门之处而埋之。衅之以鸡缎、若盟状,郐君以为内难也 而尽4767杀其良臣,桓公袭郐?遂取之?诸葛亮之和吴拒魏。及关羽围樊!裹。曹欲徙都。懿及蒋济说曹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心不愿也?可遣人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释。”曹从之!羽遂见擒,   【故事】   刘秀借刀杀李铁   第四计 以逸待劳   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 9214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   【原典】   困敌之势①!不以战!损刚益柔②,   【注释】   ①困敌之势:迫使敌人处于围顿的境地。   ②损刚益柔:语出《易经•损》。“刚”!“柔”是两个相对的事物现象 在一定的条件下相对的两方有可相互转化!“损”?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兑下艮上)!上卦为艮!艮为山?下卦为兑。兑为泽 上山下泽!意为大泽浸蚀山根之象!也就说有水浸润着山?抑损着山!故卦名叫损”!“损刚益柔”是根据此卦象讲述“刚柔相推!而主变化”的普遍道理和法则? 此计正是根据“损”卦的道理!以“刚”喻敌,以“柔”喻已。意谓困敌可用积极防御!逐渐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使之由强变弱、而我因势利导又可使自己变被5766动为主动,不一定要用直接进攻的方法,同样可以制胜,   【按语】   此即致敌之法也!兵书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逸、后处战地1814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兵书论敌?此为论势!则其旨非择地以待敌、而在以简驭繁?以不变应变!以小变应大变,以不动应动以小动应大动。以枢应环也 如:管仲7078寓军令于内政。实而备之。孙膑于马陵道伏击庞涓!李牧守雁门?久而不战?而实备之!战而9857大破匈奴,   【故事】   三国时,吴国杀了关羽,刘9707备怒不可遏。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蜀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进击!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直至彝陵?哮亭一带!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 孙权命青年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率五万人迎战,陆逊深谙兵法?正确1227地分析了形势?认为刘备锐气始盛?并且居高临下?吴军难以进攻!于是决定实行战略退却。以观其变!吴军完全撤出山地 这样 蜀军在五8640六百里的山地一带难以展开?反而处于被动地位,欲战不能?兵疲意阻。相持半年 蜀军斗志松懈,陆逊看到蜀军战线绵延数百里,首尾难顾?在山林安营扎寨!犯了兵家之忌。时机成熟、陆逊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军措手不及,陆逊—把火?烧毁蜀军七百里连营、蜀军大乱、伤亡惨重?慌忙撤退?陆逊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   第五计 趁火打劫    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东西!现比喻乘人之危?捞一把、   【原典】   敌之害大①!就势取利!刚决柔也②   【注释】   ①敌之害大:害?指敌人所遭遇到的困难、危厄的处境。   ②刚决柔也:语出《易经•央》卦? 央!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乾下兑上) 上卦为兑、兑为泽!下卦为乾!乾为天?兑上乾下 意为有洪水涨上天之象 《央央》的《彖》辞说:“央?决也 刚决柔也?”决 冲决!冲开,去掉的意思!因乾卦为六1125十四卦的第一卦?乾为天?是大吉大利 吉利的贞卜!所以此卦的本义5791是力争上游、刚健不屈!所谓刚决柔、就是下乾这个阳刚之卦?在冲决上兑这个阴柔的卦!此计是以1786“刚”喻己!以“柔”喻敌、言乘敌之危,就势而取胜的意思?   【按语】   敌害在内!则劫其地!敌害在外、则劫其民!内外交害?败劫其国!如:越王乘吴国内蟹稻不遗种而谋攻之?后卒乘吴北会诸侯于黄池之际、国内空虚,因而捣之,大获全胜。   【故事】   多尔衮趁乱入关,   第六计 声东击西   指表面上声言要攻打东面!其实是攻打西面!军事上使敌人产生错觉的一种战术,   【原典】   敌志乱萃①!不虞②、坤下兑上 ③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注释】   ①敌志乱萃:援引《3618易经.萃》卦中《象》辞:“乃乱乃萃。其志乱也”之意,萃,悴 即憔悴!是说敌人情志混乱而且憔悴!    ②不虞:未意科 未预料!    ③坤下兑上:萃卦为异卦相叠(坤下兑上),上卦为兑?兑为泽!下并为坤?坤为地,有泽水淹及大地?洪5938水横流之象!   此计是运用“坤下兑上”之卦象的象理,喻“敌志乱萃”而造成了错失丛杂。危机四伏的处境、我则要抓住敌人这不能自控的混乱之势,机动灵活地运用时东时西,似打似离,不攻而示它以攻,欲攻而又示之以不攻等战术,进一步造成敌人的错觉?出其不意地一举夺胜。   【按语】   西汉,七国反,周亚夫坚壁不战,吴兵奔壁之东南陬 亚夫便备西北!已而吴王1705精兵果攻西北!遂不得入、此敌志不乱?能自去也!汉末!朱隽围黄巾于宛。张围结垒?起土山以临城内 鸣鼓攻其西南、黄巾悉众赴之 隽自将精兵五千?掩其东北!遂乘虚而入?此敌志乱萃,不虞也。然则声东击西之策,须视敌志乱否为定。乱?则胜?不乱,将自取败亡?险策也,   【故事】   韩信木罂渡黄河、   [编辑本段]   第二套 敌战计   处于势均力敌态势之计谋!或跃于渊?   第七计 无中生有   本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现形容凭空捏造?   【原典】   诳也 非诳也?实其所诳也①,少阴,太阴 太阳②,   【注释】    ①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诳。欺诈 诳骗、实?实在、真实,此处作意动词!句意为:运用假象7874欺骗对方!但并非一假到底,而是让对方把受骗的假象当成 真象,   ②少阴 太阴,太阳:此“阴”指假象,“阳”指真象, 句意为:用大大小小的假象去掩护真象?   【按语】   无而示有、诳也、诳不可久而易觉,故无不可以终无 无中生有 则由诳而真。由虚而实矣,无不可以败敌!生有则败敌矣,如:令狐潮围雍丘,张巡缚嵩为人千余,披黑夜,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 得箭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潮兵笑?不设备 乃以死士五百砍潮营、焚垒幕?追奔十余里,   【9261故事】   张仪诓楚助强秦!   第八计 暗度陈仓   后多比喻暗中进行某种活动(多指男女私通达)、   【原典】    示之以动①,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②”。   【注释】   ①示之以动:示!给人看!动 此指军事上的正面佯攻!佯动等迷惑敌方的军事行动?   ②益动而巽:语出《易经.益》卦,益、卦名?此卦为异卦相叠(震下巽上)!上卦为巽、巽为风?下卦为震!震为雷!意即风雷激荡!其势愈增?故卦名为益。与损卦之义 互相对立、构成一个统一的组纷?《益卦》的《彖》辞说:“益动而巽?日进无疆、”这是说益卦下震为雷为动、上巽为风为顺 那么,动而合理!是天生地长!好处无穷?   此计是利用敌人被我“示之以动”的迷惑手段所蒙蔽,而我即乘虚而入!以达军事上7613的出奇制胜?   【按语】   奇出于正!无正不能出奇 不明修栈道 则不能暗渡陈仓?昔邓艾屯白水之北!姜维遥廖化屯白水之南、而结营焉、艾谓诸将日:“维令卒还 吾军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我.令不得还、必自东袭取洮城矣,”艾即夜潜军,径到洮城,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破,此则是姜维不善用暗渡陈仓之计、而邓艾察知其声东击西之谋也,   【故事】   韩信奇兵取三秦,   第九计 隔岸观火 1298  隔着河看对岸的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予援救而在一旁看热闹   【原典】   阳乖序乱①,阴以待逆②!暴戾恣睢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④!   【注释】   ①阳乖序乱:阳 指公开的。乖 违背?不协调、此指敌方内部矛盾激化,以致公开地表现出多方面秩序混乱!倾轧!   ②阴以待逆:阴?暗下的、逆?叛逆 此指暗中静观敌变、坐待敌方更进一步的局面恶化?   ③暴戾恣睢:戾,凶暴?猛烈,睢,任意胡为!   ④顺以动豫?豫顺以2815动:语出《易经.豫》卦,豫?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坤下震上)、本卦的下卦为坤为地 上卦为震为雷,是雷生于地,雷从地底而出?突破地面,在空中自在飞腾?《豫卦》的《彖》辞说“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 ”意即豫卦的意思是8704顺时而动!正因为豫卦之意是顺时而动。所以天地就能随和其意。做事就顺当自然   此计正是运用本卦顺时以动的哲理!说坐观敌人的内部恶变、我不急于采取攻逼手段!顺其变!“坐山观虎斗”!最后让敌人自残自杀!时机—到而我即坐收其利,一举成功,   【按语】 2838  乖气浮张,逼则受击?退则远之、则乱自起,昔袁尚、袁熙奔辽东?众尚有数千骑!初 辽东太守公孙康!恃远不服!及曹操破乌丸?或说曹遂征之!尚兄弟8305可擒也?操曰:“吾方使斩送尚,熙首来、不烦兵矣!”九月,操引兵自柳城还,康即斩尚!熙 传其首!诸将问其故,操日:“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相图?其势然也!”或曰:此兵书火攻之道也!按兵书《火攻篇》前段言火攻之法、后9414段言慎动之理 与隔岸观火之意,亦相吻合、   【故事】   郭嘉定计灭袁氏!!

  • 称骨算命四两七钱翻译成白话文(高手进!) 10分

      这是一个晚年运旺的命相 到时候妻荣子贵、日子安逸,整个一生运道不错、财源不断,只是早年运气不好!或许有几番蹉跎俯贫困,而且兄弟近亲等都依靠不上?事业晚成!?

  • 《智取生辰纲》是白话文吗

      是的?《智取生辰纲》是白话文,   《智取生辰纲》是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的名著《水浒传》第十六回的后半部。原题“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叙述晁盖、吴用 白胜等草莽英雄与大名府军6951官杨志斗智斗勇的故事、该故事发生在今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五花营村西北部的黄泥冈,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108位好汉在梁山起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   《水浒传》也是汉语文学中最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 是中国0575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版本众多。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水浒传》是一部以描写古代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它形象地描绘了农民起义从发生 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 周易如何看卦?

      你所摇出的卦?除了本卦、还有之卦?就是变爻之后所得的卦,一般来说?没有之卦的就看本卦的卦辞!如紶有变爻。有一个变爻?就看变爻的爻辞。也就是你所说的初九、九二。九五……这些 都是某一个爻的爻辞、   1、没有变爻 :在《易经》中查出本卦的卦辞, 根据这个卦词的意思来解释你算的这一卦,     2。一个变爻 :在《易经》中查出本卦的变爻的爻辞,根据这个爻词的意思来解释你算的这一卦?     3?二个变爻 :在《易经》中查出本卦的两个变爻的爻辞, 根据这两个爻的爻词的意思来解释这一卦,但是要以上爻的爻词为主,     4?三个变爻 :在《易经》中分别查出本卦和变卦的卦辞、以本卦的卦词为主 变卦的卦词为辅! 综合解释你算的这一卦,     5!四个变爻 :在《易经》中查出本卦中两个没变的爻的爻词。 根据这两个爻词的意思,以下爻的爻词为主来解释你算的这一卦,     6!五个变爻 :在《易经》中查出这个本卦的变卦,然2278后用变卦中不变的那个爻的爻词来解释你算的这一卦?     7,六爻皆变8129:在《易经》中查出这个本卦的变卦, 根据这个变卦卦词的意思来解释你算的这一卦?!

  • 如何评述朱熹在中国哲学与文化史上的地位

      朱熹创立的"理本体"观念,以其对形上之"理"阐释的完善性 缜密性和深刻性而为理学家普遍认同、其中,朱熹提出的"格物穷理"的认识方法论,是一个重大的发明,由于,本体论与方法论的一致性,使得朱熹的形而上学哲学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对中国文化产生了4955深远的影响、朱熹哲学的形成过程中,形上之"理"这一哲学范畴逐渐替代了"道"这一在中国文化中被广泛运用的哲学范畴?形上之"理"的产生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后的儒家学者再没能做出真正的哲学意义的超越,哲学思想 理气论 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3491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②理是事物的规律!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一?“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 物物有一太极,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 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分殊、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位的范畴?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 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 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 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是第二性。   动静观 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8688一分为二。动静不7654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气(金?木 水?火,土)?散为万物。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 朱熹认为由对立统一,而使事物变化无穷、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把运动和静止看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时空的无限性又说明了动静的无限性!动静又是不可分的。这表现了朱熹思想的辩证法观点。朱熹还认为动静不但7823相对待、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朱熹还论述了运动的相对稳定和显著变动这两种形态。他称之为“2062变”与“化” 他认为渐化中渗9898透着顿变、顿变中渗透着渐化。渐化积累?达到顿变?   格物致知论 朱熹用《大学》“致知在格物”的命题!探讨认识领域中的理论问题!在认识来源问题上 朱熹既讲人生而有知5751的先验论、也不否认见闻之知!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物才能穷其理,朱熹探讨了知行关系?他认为知先行后,行重知轻?从知识来源上说?知在先、从社会效果上看!知轻行重,而且知行互发。“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心性理欲论 在人性论上!朱熹发挥3279了张载和程颐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认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是专指理言!有至善的 完美无缺的 “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有善有不善。两者统一在人身上!缺一则“做人不得”、与“天命之性2234”和“气质之性”有联系的!还有“道心,人心”的理论!朱熹认为?“道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本来便便禀受得仁义礼智之心 发而为恻隐 羞恶、是非!辞让,则为善,“人心”出于形气之私,是指饥食渴饮之类、如是。8654虽圣人亦不能无人心!不过圣人不3228以人心为主,而以道心为主,他认为“道心”与“人心”的关系既矛盾又联结。“道心”需要通过“人心”来安顿?“道心”与“人心”还有主从关系?“人心”须听命于“道心” 朱熹从心性说出发。探讨了天理人欲问题 ?他以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 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朱熹承认人们正当的物质生活的欲望!反对佛教笼统地倡导无欲!他反对超过延续生存条件的物质欲望   美学思想 在朱熹的哲学体系中包含有对美与艺术的理论?他认为美是给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的善的统一、基于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的观点。朱熹探讨了文与质?文与道的问题!认为文与质!文与道和谐统一才是完美的!朱熹还多次谈到乐的问题 他把乐2971与礼联系起来、贯穿了他6064把乐纳入礼以维护统治秩序的理学根本精神、朱熹对“文”,“道”关系的解决?在哲学思辨的深度上超过了前人。他对《诗经》与《楚辞》的研究 也经常表现出敏锐的审美洞察力!   影响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6813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2789集注》试士子 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 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0157的变革。起了一定8618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

  • 请问 朱熹《六十四卦卦序歌》加上拼音 谢谢

      这可不好办。用图片的形式吧。,